又是一年端午,家家户户都吃着粽子,大江大河的水面上也有着龙舟争相竞渡,在这看似热闹的节日中却蕴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,我们时常还会想:“徜若他当年没有死结局又会怎样呢?如果有人肯听他的话又会怎样呢?”可惜,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。
1
公元前342年2月17日,一个男婴降生在楚国丹阳(今湖北省秭归县,一说湖北荆州纪南)的一座宅邸中。
公族屈氏与昭氏、景氏并称王族三姓,显赫的家世为一代天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,伯庸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会在日后扬名立万,乃至名流千古,不过这都是后话了,屈氏子孙如屈重、屈完、屈到、屈建等,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,到了伯庸这一代,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。
伯庸很喜欢这个看上去就聪明伶俐的孩子,于是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屈原。
2
楚怀王十六年(前313年)的一天,天空中乌云密布,空气中有一股令人畏惧的气味,那是只有常年征战嗜杀成性的战马才有的味道,一车又一车的财宝向着楚国的都城进发,为了破楚、齐联盟,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银钱到楚国活动,这便成为了楚国噩梦的开端。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,又欺骗楚王说:“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,秦国愿意献出商、於一带六百多里土地。”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,就把相印授予张仪,封张仪为相;贪图六百里的商、於之地,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;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。张仪回秦国后装病,三个月不见楚使。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,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。齐王大怒,断绝了和楚的合纵,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。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:“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?从某地到某地,长宽六里。”六百里变成了六里,楚使很生气,归报怀王,怀王大怒,先后两次兴师伐秦,结果都被秦打败,丧失八万军队,大将军屈匄、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,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。
这时怀王稍有醒悟,“悔不用屈原之策”,于是复用屈原,让他出使齐国,重修楚齐之盟。秦国两次大败楚军之后,也怕齐、楚复交,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。楚怀王恨透了张仪,提出不要汉中地,只要张仪头。秦惠王本不同意,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:“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,臣愿意到楚国去。”张仪到楚以后,贿赂了郑袖、靳尚之流,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,楚怀王又把张仪给放了,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。等到屈原使齐回来,说明利害,怀王想追回张仪已来不及,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失去信用。楚怀王二十四年(前305年),楚又一次背齐合秦,去秦迎亲;第二年(前304年),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(今河南新野县东北)、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(今湖北竹山县)。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,结果不但无效,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,流放到了汉北地区(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)。尽管被流放,屈原也没有自暴自弃,他此时仍乐观地想,王只是一时激愤,自己还是有机会说服他的,可这一贬却是整整九个年头,直到公元前296年,他听说了那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消息,他心中的热血不由得冷了一半,他的理想碎了一地。
3
前296年,顷襄王三年,怀王死于秦国,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。楚国人都怜悯他,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。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。秦国、楚国断绝交往。
前293年,顷襄王六年,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,取得重大胜利,斩首24万。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:“楚国背叛秦国,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,决一胜负。希望您整顿士卒,得以痛快地一战。”楚顷襄王很忧虑,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。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。他和楚国人民一样,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,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,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。他写诗抒情,表达了他眷顾楚国,系心怀王,不忘欲反”的感情,又指出,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,就是因为“其所谓忠者不忠,而所谓贤者不贤也”。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,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,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。这次流放的路线,按《哀郢》分析,是从郢都(湖北省江陵县)出发,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(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南)、遥望龙门(郢都的东门)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,然后又离开了夏浦(湖北汉口),最后到了陵阳(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)。
在汨罗江畔,一个人如同疯子一般披撒着头发,他面目狰狞,双目通红,眼里尽是绝望与无助,当亲耳听闻城破之时,他的心好痛,那是他的故乡,是他的寄托,也是他的根,看着滚滚到海不复还的流水,几颗晶莹的泪滑落脸颊,国在人在,国破人亡,他抱起一块沉重的石头,在潇潇的晚风中纵身一跃,自此,世上再无三闾大夫,只有一缕不灭的英魂世世代代守候着汨罗的流水,端午粽香,莫忘屈原。

本文主要参考来源:维基百科